结合我们公司高星级饭店宾馆、高级办公楼、精装修公寓等项目的设计施工实践,从两个方面谈谈我们公司是如何以市场为导向,瞄准国际先进水平,进行技术创新的,我也非常希望和愿意与同业同仁,就本文的内容进行提问,我一定努力给予满意的回答。
一、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
我们公司成立十余年来,技术创新的发展历程,基本呈现三个比较明显的发展阶段:
第一阶段,是自发自为的技术创新阶段。这大致在1992年~1996年之间,主要是接受和消化外来的技术,通过对港台澳及沿海发达地区装饰企业成熟技术的学习、借鉴和引进,逐步改变了粗放型的施工技术观,使“精细、精确、精美”的建筑室内装饰装修概念,成为每个管理者及设计施工人员的共识。同时,我们在“被动接受”的基础上,开始了技术创新活动,通过推行标准化施工管理,运用先进的电动机械工具等,在木构件饰面装修技术工艺上,取得了全面的突破,质量标准大大高于当时上海同行业水平,使高级公共建筑室内木饰面装修的现场加工工艺和外观质量,成为竞争取胜的法宝之一。比如在木饰面离缝粘贴前,先对基层板离缝部位涂刷油色,使传统的勾缝工序得到科学的调整,既方便了操作,加快了速度,木饰面外观质量也达到了工艺美术般的精细、精确和精美。这一阶段的代表性项目是:上海证券大厦、上海广场、上海浦东海关、锦沧文华大酒店(五星)、海仑宾馆(五星)、锦江饭店(五星)、建工锦江大酒店(四星)、华夏宾馆(三星)、广电大厦、东方明珠电视塔等。
第二阶段,是组织推动的技术创新阶段。这大致在1997年~2000年之间,公司已基本完成第一阶段的外来技术引进和消化,以木饰面、墙地砖为标志的常规施工技术已非常成熟。
此时,上海有一大批标志性公共建筑正处建设高潮,其室内装修的标准之高,是前所未有的;而我们公司作为上海建工集团工程总承包体系中的装饰专业架构,也承担了金茂大厦、国际会议中心、科技馆、浦东国际机场、地铁车站、上海美术馆、上海电视台、东方电视台等一系列大体量、高标准内装修,这就迫切需要在国际工程合作中,形成新的技术突破。为推动这项重要工作,我们在上海同行内率先设立了总工程师室和技术部管理体系,运用第三方认证的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,组织领导技术创新。这阶段主要结合上述工程的技术标准,在石膏板吊顶、超重超大木门加工、石材精确切割和安装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。
在金茂大厦施工中,我们解决了88层楼发光穹顶和观光厅墙地面石材的多项技术问题。比如,变截面锥筒发光穹顶位于54层~88层酒店中庭顶端,空间高达100m,筒体内装修根本无法采用常规脚手架的形式,技术人员专门设计了下沉式可变伸缩操施工平台,类似“倒置雨伞”,可自由升降和水平伸缩,使变截面锥筒体内的登高施工非常省时、省力和安全,完全满足了现场立体交叉工况的需要。
再如88层观光厅内,厚度仅5mm的超薄复铝墨绿大理石,干挂时与异型不锈钢镶条之间要不留缝隙。地坪黑金沙花岗岩以主楼核心筒为圆心,呈放射型扇面状,地坪镶嵌的弧形青铜条,与墙面竖向线条、吊顶弧形凹槽要一一对应,这都是当时国内从未遇见的施工难点。我们现场精确放样后,在工厂用数控金刚沙水刀进行切割加工;铺设时按四分之一区域控制和调整拼装误差,圆满完成了石材斜面多边形切口、内折外翻多角度微刻槽、异型镶条折边等加工过程。
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酒店(5星)宴会厅施工中,我们面对的是两大国内之最,4400㎡连续整体轻钢龙骨石膏板吊顶,如何防止开裂?单扇高4.8m,宽1.8m,重达1000公斤的巨型木门,如何加工和安装?
对前者,我们运用较为完整的“系统防止技术”,疏而不堵,释放累积变形应力,保证板缝呈结构受压状态,使该宴会厅石膏板吊顶至今未出现可见裂缝,且该项创新技术用到各种空间的石膏板吊顶工程上,都取得了满意效果,成为保证质量的重要技术手段。
对后者,我们摒弃了国内常用的铰链连接传动的常规,采用“轴向轴承连接传动装置”,将巨型木门开合剪切力,转换为楼板支撑的重力,通过轴承减少转动摩擦力,用调节装置控制门缝精度,使门扇开启的噪声、平稳性等难题得以解决。该项技术在后来的南京国际展览中心、上海国际新闻中心等多项工程上,也得到了广泛应用。